愛普雷德

精神慰藉別忘了那些“老小孩”!

207

因患新冠肺炎住院治療期間,武漢79歲的劉奶奶因為想家,總想“逃跑”,照顧她的醫(yī)護人員們便臨時組成“守護者聯(lián)盟”與劉奶奶斗智斗勇。劉奶奶的“逃跑”視頻在網上熱傳,許多網友責備她浪費醫(yī)護資源,“不懂事”,甚至擔心她逃出去會擴散病毒。

對此,劉奶奶的主治醫(yī)生武文娟表示,首先感謝網友對醫(yī)護人員的關心,但請不要對劉奶奶有這樣的惡評,誰都有老的時候,她只是一個老小孩,其實,“抓”她并不麻煩也不累,反而是工作之余的調劑。并且,在沒有證明和醫(yī)護人員陪護的情況下,劉奶奶是不可能離開醫(yī)院的,“抓”她只是為了保證劉奶奶不會在“逃跑”過程中意外受傷。

人們常以“老小孩”來形容某些老人,因為在那些老人身上,不僅有孩子心性,有時候還會耍些孩子脾氣。在不少年輕人看來,“老小孩”的許多想法和行為都有些不太正常,更有甚者,將這些看作是“越老越糊涂”的表現(xiàn)。實際上,這是對那些老人很大的誤會。

為什么會出現(xiàn)“老小孩”?回答這個問題,先要了解一下人的心理形成。精神分析學創(chuàng)始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為三部分:本我、自我和超我。其中,本我代表著本能反應和原始沖動,超我是在道德、法律、社會規(guī)則約束下超越本能反應,自我則是通過自我約束維持超我形象。

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無拘無束的“孩子夢”,不過,在自我管理超越自我的過程中,“孩子夢”慢慢地模糊淡忘了。隨著身體和心理機能的老化,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會日益衰減,因此,本我的原始形象也會越來越清晰。那些始終沒有忘記“孩子夢”的老人,因此也就成了“老小孩”。

了解人的心理構成和演變,也就不難理解“老小孩”的行為——他們不只是看起來像孩子,他們本身就是心理還沒有長大的孩子。令人感到欣慰的是,醫(yī)護人員不僅沒有嫌棄“老小孩”劉奶奶,而且像照顧真正的孩子那樣照顧她:把“抓”她當作工作之余的調劑,害怕她在“逃跑”過程中意外受傷。在任性的“老小孩”面前,醫(yī)護人員的專業(yè)和體貼令人感到溫情滿滿。

滿足了養(yǎng)老的物質需求之后,精神養(yǎng)老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,關懷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首先就要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,其中必然包括那些“老小孩”。對于老人的一些不合常理的舉動,不妨把他們的行為放到孩子的角度去理解,用人性化的方式妥帖安排。在為老服務中,要學會把老人當作孩子一樣來耐心照顧。如此,養(yǎng)老服務才更有溫度,老人的生活才更有尊嚴。


025-86199230       17361895890
公司地址:南京市江寧區(qū)創(chuàng)研路266號麒麟人工智能產業(yè)園3號樓4樓
電子郵箱:njaplid@163.com
掃描二維碼關注
愛普雷德智慧養(yǎng)老公眾號
?2021 南京愛普雷德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   版權所有   蘇ICP備 15007615號-9
養(yǎng)老時間銀行
養(yǎng)老助餐監(jiān)管
聯(lián)系我們:
025-86199230
全國服務熱線